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文化遗存,是大连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它的考古发现,把大连有人类居住的历史从年前提前到年前,被誉为“辽南地区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小珠山遗址,了解新石器时代文化。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珠山遗址
◆◆◆◆
小珠山遗址全貌
小珠山遗址位于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塘洼村的小珠山东坡上。小珠山的海拔高度约为28.6米,山顶较为平坦,地势北高南低。遗址东侧有一条小河,自南向北流入*海。遗址南北长米,东西长15米,占地面积约平米,该遗址遗物丰富,层位关系清晰,文化内涵复杂,是大连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距今约年。
小珠山的考古发现,把大连有人类居住的历史从年前提前到年前,被誉为“辽南地区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为辽东半岛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和序列提供了主要依据,对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聚落形态和布局、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的经济模式以及与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年被省*府公布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海县广鹿岛
长海县广鹿岛,传说昔日岛上野鹿成群,故名。是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西与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相邻,北与皮口、登沙河等辽南重镇隔海相望,是长山列岛中与大连最近的岛屿,由23个大小岛、砣、礁组成,海岸线长74公里。素有“大连门户”之称。
小珠山遗址考古发掘场景
年辽宁省博物馆和旅顺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遗址共分为3层,下层出土有打制刮削器、石斧、网坠、黑褐陶、压印纹陶片等;中层发掘出房址等,出土有磨制石器、陶罐、觚、鼎、钵等,纹饰以刻划纹为主;上层出土有磨制网坠、斧、锛、陶器等,陶器主要以夹砂黑褐陶为主,纹饰主要以附加堆纹和刻划纹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古业界首次提出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即小珠山上层、中层、下层三个文化时期,确立了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序列。但是随着资料的增多,和后期的进一步发掘。细致区分考古学文化地层堆积的层次,发现陶器更为细微的随年代不同而产生的变化,推测这三期可分为五期考古学文化,其中第五期遗存应该是首次确认的由东北地区土著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因素发展而来的本土龙山文化。
地层堆积
小珠山遗址作为典型的贝丘遗址,各个文化层大多以大量的贝壳堆积而成。文化层堆积厚度不均,遗址中部较厚,南部较薄,厚为30-厘米。经过两次发掘,共发现了8座房址、10座灰坑、10座野外灶址和数十个残存的柱洞等遗迹现象。同时,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各类遗物数百件。
房址F4
发现8座房址,均为半地穴房址,平面形状呈圆角方形或椭圆形,其中圆角方形6座,椭圆形2座。房址沿着小珠山东坡南北排列,形成了成排分布的聚落模式,为研究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和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圆角方形房址以F2为例。F2位于遗址中部,打破F3,面积接近20平方米。房内中心有灶址,为地面灶,平面呈椭圆形。出土石网坠,骨锥等。
第二期房址F8第二期房址F6
椭圆形房址以F6为例。F6面积较小,约为4-5平方米,穴壁最深处仅存18厘米。室内地面虽有明确的踩踏痕迹,却无明显的加工迹象。灶址位于房址内北部,为地面灶,平面为不规则的椭圆形,灶底下凹呈锅底状。除灶址外,室内地面多处经火烧烤并遗留有大量炭灰。居住面上出土了石器、石块和少量陶片。未见门道和柱洞。
在遗址的中部发现了一座制骨作坊,是辽东半岛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制骨作坊,为研究该地区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珍贵资料。
出土文物
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遗物,其中陶器、石器数量最多。还得到了粟、黍等农作物种子遗存,在小珠山2期遗址发现多粒荞麦种子,距今年以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发掘所发现的最早的荞麦种子。
小珠山遗址出土文物
陶器
各个时期的特征较为明显。早期以夹砂含滑石红褐陶为主,器壁较厚。器类多为筒形罐,器形和器底较大。纹饰的施纹方法多为压印纹,纹饰有之字纹、席纹、不规则弦纹。还有少量刻划纹陶器。中期则以夹砂含云母的红褐陶为主,器壁较薄。器类仍以筒形罐较多,但器形和器底变小,还发现鼎、壶、钵、器盖。纹饰多为刻划纹,有平行短斜线纹、人字纹、叶脉纹、网格纹等,也出土红底黑彩陶片。晚期以夹砂含云母黑褐陶为主,出土少量泥质陶器。施纹大多为素面纹、附加堆纹,个别为刻划纹。器类有筒形罐、鼓腹罐、壶、钵、豆、三足器。
第一期筒形罐
石器
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磨盘、磨棒、石杵、石锛、亚腰形石铲、石锤、石刀、石镞、网坠等。此外,还出土少量的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敲砸器等。
第一期石器
新石器时代小珠山文化磨盘、磨棒
出土的磨盘长40厘米,宽12-20厘米,厚3.5-6厘米,磨棒长29.5厘米,宽8.5厘米。磨盘与磨棒配套组合使用,为加工粮食的器具。磨盘、磨棒石质为花岗闪长岩琢、磨制成,磨盘选用长方形石板材制作,边角琢、磨加工,正面因研磨而致中间部位形成弧形下凹。磨棒的选材与磨盘相同,大体呈柱状,两端为不规则圆形握柄,中间为磨面,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变换角度,所以磨面因磨蚀而逐渐变细。
石饰件
石质坠饰出土于小珠山遗址下层,距今约--年,大约硬币大小,呈青色,椭圆形,顶端钻孔,两面均有纹饰。正面刻有一个类似简体“家”字的符号,雕刻苍劲古朴,线条细腻柔顺,背后则有鸟形图案。关于纹饰含义,诸多专家说法不一,有的专家认为是象形纹,有的认为是符号纹、图腾,也有的认为是海鸟纹等等,总之,到目前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没有先进工具的原始时代,小珠山的先民依照自己的信仰、审美,设计并制做出充满幻想的神秘符号,这在国内同期史前遗址发掘中绝无仅有。
理想国
出土了玉斧、玉凿和玉坠等器形。图片中玉斧长11.5厘米,宽5.5厘米--2.8厘米,重量.5克,材质为岫玉,呈墨绿色,通体磨光,圆润浑厚,没有使用痕迹,应为祭祀礼仪器。这些玉器的出土,证明了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大连地区的原始居民对玉器的加工制作,就有着较高的裁割和雕磨技术。为研究辽东地区史前玉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人面玉饰
第一期出土玉斧
新石器时代小珠山文化玉斧
骨器
主要有骨锥、骨针、骨镞、鱼卡、骨凿、骨匕、鱼钩和骨料。蚌器有蚌勺、蚌饰、蚌环。此外,还出土了大量鱼骨。
第一期骨鱼钩
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长海县人民*府提出建设小珠山遗址公园设想,旨在打造集遗址本体保护、文物陈列展览、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验区。目前,小珠山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下一步,长海县*府将继续推进小珠山遗址公园建设。█信源: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管理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