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入伏啦40天最热的日子该咋过这些禁 [复制链接]

1#

周四,就要入伏了!“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称。

今年的三伏共计40天:

初伏:年7月16日-年7月25日,10天

中伏:年7月26日-年8月14日,20天

末伏:年8月15日-年8月24日,1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热的日子,被称为“最难熬的日子”,但是,三伏天也是养生的好时节。那么在三伏天里,有哪些禁忌需要知道?有哪些养生小细节需要注意?一起来看看这些篇章吧!

在这最容易生病的40天里,可谓暗藏“杀机”。入伏后开始冬病夏调,可以改善身体的许多隐疾,但同样,三伏天“暑邪”盛行,一不留神也容易落下病!

一个温度——26℃

夏季吹空调,较适宜的温度为26℃以上,室内和室外的温差最好不超过8℃。如果温差过大,很容易造成头晕、口干舌燥、咳嗽流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中风等并发症。

一次步行——出汗

人的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的时候得出汗。三伏天可以选择“走暑”去,进行走路的慢运动,既运动健身,又能避暑养生。可以利用平时时间早晚走走,一般40分钟,2~3公里最合适。

一杯热茶——补钾

三伏天给身体补足水分还不够,还得适当补点钾。持续高温时,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钾,倦怠无力,精力和体力下降,耐热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适量补钾很重要。茶叶中富含钾,喝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帮助消除疲劳。

一碗豆汤——三豆汤

常有说法,“夏季吃豆胜过吃肉”,有一定道理。夏天很多地方有暑湿,胃口不好,而大多数豆类都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有专家推荐了三豆汤(赤小豆、绿豆和黑豆)。先将豆子泡几个小时,然后用小火慢熬至三种豆煮烂,就做好了。

一个午觉——补精气

“午觉不睡,下午崩溃”。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体消耗大,精力不济。中午打个盹,补个15-30分钟的午觉,能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让下午有个好精力。

一杯温水——小口喝

水别等渴了再喝,经常小口小口喝杯温开水。建议每天喝水量最好多于ml。

一份葱蒜——杀菌

天气炎热,食物容易滋生细菌,是肠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吃些杀菌蔬菜或多或少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主要是指葱蒜类,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这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生吃比熟吃的杀菌作用更强。

一次泡脚——保健

俗话说: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泡足是一种自我保健方法。睡前热水洗脚,能调补阴阳,温通经络,调和营卫,升清降浊,安神养心,健脾和胃,减轻苦夏的症状。

中医认为,夏季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湿为阴邪,如果湿过于旺盛,会克制阳气,并使原本应该升发的阳气伏藏起来,因此,这段时间被称之为“伏天”。三伏天,大家要当心一下几种疾病的发生。

热射病

三伏天温度过高,太阳暴晒,很容易引发中暑,热射症属于重症中暑的一种,会使人出现昏迷、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心脑血管病

每年最热的7~8月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受夏季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增高以及高温心烦等影响,夏季心脑血管病一旦发作,就多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更需警惕。

血糖波动

很多糖友发现,天气越热,血糖会比原来低。这是因为高温闷热的天气,能量消耗较大,新陈代谢旺盛,而热量的消耗主要来自于体内的血糖。糖尿病的最大危害就是血糖忽高忽低,血糖波动最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

胃肠病

三伏天因为天气炎热,冷饮成为很多人的“救星”,恰恰夏日里最受欢迎的冷饮是胃肠道疾病主要诱因,大量进食冷饮后,胃肠道血管因冷刺激而急剧收缩,血流量减少,造成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出现腹痛等。

腹泻

三伏天温度过高,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加上细菌活跃,很容易出现腹泻。对老人而言,夏季腹泻不是小病,尤其是本身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腹泻时人体处于脱水状态,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很容易促使血栓形成,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在三伏时节,我们应知道一些禁忌,以下10件事千万不要做!

脚底最怕凉

有人不喜欢吹空调,为了凉快,喜欢在晚上开窗睡觉。尤其喜欢将双脚朝向窗户的方向,让双脚沐浴在凉风中,那真是“凉快又惬意”。

但是,足底迎风睡对身体的危害很大!

因为人的足底拥有许多重要的神经、穴位和经络,并且它对外界的刺激极敏感。熟睡时,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而本身御寒功能就较差的双脚很容易就受到寒气、湿气的侵袭,这样就导致了经络系统处于紊乱的状态,身体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容易引起身体的一些病变,如导致伤风、频发感冒。

肠胃最怕冷

夏天吃冰西瓜、喝冰水、吃凉面很爽?但别再这么干了。三伏天,人的阳气浮于外,再加上现在的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等造成肠胃功能弱。

三伏天吃了冷的东西,体内的内阳可能无法抵御食物的寒气,不仅会导致湿留体内,还有可能导致腹泻。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弱、肾阳虚的人更要注意。

上身最怕露

肺俞五脏之表,胃俞十二经脉之长,最不可失寒热之节。我们上半身分布有众多的经脉,包括总督阴阳的督、任两脉。如果胸背受凉,风寒邪气容易侵入经络,从而引起肠胃、呼吸道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疾患。女性在穿衣方面,尽量避免穿露脐装、低腰裤。

最怕出汗不换衣

三伏天,大家出很多汗后要及时更换衣衫,千万不要用身体将汗水浸湿的衣服烘干,否则不仅阳气受损,还会使湿气入里化热,形成湿热证,导致疮疡等皮肤病或风湿痹证。

洗浴最怕冷水

很多男性喜欢在夏天洗冷水澡!三伏天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

打个小比喻,把汗孔比作“门”,三伏天“门”敞开着,寒气、风邪、湿邪极易从“门”而入,侵袭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有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至产生原因不明的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老人、儿童等体弱者尤其要注意。

空腹怕喝茶

你喜欢在夏季饮茶吗?大量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人体阳气的耗损。

如果又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证,以及下元虚冷之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建议大家三伏天饮茶,餐后2~3杯的量为宜,若有饥饿感应该停饮。

颈椎最怕吹

天气热自然很多家庭都长时间开着空调,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5摄氏度,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如果温度不能自行调节,可以在肩上搭个披肩,晚上洗个热水澡。

眼睛最怕晒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专家提醒,眼睛喜凉怕热,不注意防晒,很容易提前老化,并引发各类眼疾。如果要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外出,最好戴上太阳镜、帽子或打遮阳伞。

太阳镜颜色以茶色、淡绿色防紫外线效果最佳;可以多吃点养眼的食物,比如桂圆、山药、胡萝卜、红枣等;夏天细菌繁殖快,尽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脸,可减少眼睛疾病。

喝水最怕快

由于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1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晨练最怕早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早早到公园去晨练。清晨,植物经过一夜的新陈代谢,吸收氧气,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树木花草多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

研究表明,夏季早晨6点前,烧煤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产生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各种有害物质在空气中聚集较多,正是污染的高峰期,呼吸了这些污浊的空气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夏季晨练时间不宜早于6点。

夏日炎炎,人稍微动一动就会出汗,更别提运动了。其实,越是怕热越觉得热,越不活动,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就越差。

在热的环境中运动,能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散热能力提高,使机体有更强的调节体温的能力,这也是很多专家提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根本原因。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专家指出:夏季运动要保持低运动量,短时间,避免剧烈、高强度的运动,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

那么,哪些运动适合在伏天进行呢?

羽毛球

长期进行羽毛球锻炼,能使心脏变强,收缩更为有力,肺活量加大,耐久力提升,同时,羽毛球锻炼也能提升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增强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功能。

健步走

健步走是介于跑步与散步之间的一种运动,尤其适宜中老年人。健步走运动量适量,技术要求低,无器械的限制,而且锻炼效果好,对增强腿部肌肉及提升心肺功能有很好的作用。

游泳

游泳具有瘦身、降低胆固醇及增强心血管功能的作用。夏季是游泳的最佳时节,在炎热的气候,尤其适宜户外游泳。因为室外空气好,出水后有利于刺激皮肤,促进肌肉血管收缩,同时,室外阳光照射,有助于促进身体吸收维生素D,对皮肤健康有益处。但专家表示:游泳消耗体能较多,患有心脏病、糖尿病及肺病等病史的中老年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瑜伽

瑜伽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运动,老少皆宜。夏季天气炎热,易使人感到困倦,而人体在脑部疲劳时,许多功能会受到影响,使人陷入疲惫、无精打采的亚健康状态。瑜伽的各类姿态的伸展、扭转与深度休息放松,可按摩体内的各脏器,使其保持在平衡水平。

如果高温天气中,人体本身的热量消耗就很大,如果在健身时不能把握好运动量,就容易使人体的血糖偏低、抵抗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昏厥。因此,三伏天的运动量应适当减少,并且尽量不在阳光下进行户外运动,最好避开上午12点至下午5点这个时间段,如果一定要在户外运动的话,运动量也应适当减少,一般以30分钟的运动时间为最佳。在健身房等场所锻炼时要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避免长时间运动造成缺氧。

对老年人而言,三伏运动更应注意,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远远差于年轻人,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下发生中暑的概率也明显高于年轻人。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最好选择早晨进行锻炼。而当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老年人应以静制动。

三伏天暑热难当,人们纷纷去凉快的地区避暑,殊不知家中的药品也需要避暑。

专家指出,药品在夏季若储存不当,药效可能会下降,所以赶紧打开家庭小药箱看一看,也给怕热的药品“避避暑”,该进冰箱的放进冰箱,以免其变质失效。赶紧自查家里的这几种药。

怎么判断家里的药物需不需要“避暑”?“看药物的包装盒或说明书。根据规定,凡我国上市的药,其包装盒或说明书上必须写明该药的贮藏条件。比如遮光、避光、密闭、密封、熔封或严封等。”

给药物“降温”,最方便的方法是利用家里的冰箱。

我们家用的冰箱大都有保鲜层和冷藏层,其中保鲜层的设计温度约在5-15℃,基本能满足药物对温度的需求,以下几类药最好放入冰箱保存——

:如滴眼剂、洗剂等,特别是开封后,放入冰箱,不仅可以预防药物变质,还可以获得较长的保存时间。

:如复方黄芩龙茶栓(治疗肠道疾病)、复方颠茄甲硝唑栓(治疗肠道疾病),以及女性阴道用的栓类药,这些药会因气温过高出现软化,影响使用。

:如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轻中度急性腹泻及慢性腹泻)、小培菲康(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用于治疗儿童腹泻)、常乐康(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适用于急性非特异性感染引起的急腹泻)等,这些药物建议2-8℃条件下保存,否则,菌群会失活。

:大部分代煎的中药都建议放入冰箱保存,这有助于延长中药的保质期。

:如止咳糖浆、抗过敏糖浆、解热镇痛溶液、感冒糖浆等,开瓶后一般不需要放在冰箱内,在室温下保存即可。低温储藏会使药物溶解度降低,析出糖和药物等沉淀物,以至于药物浓度发生改变,影响药效,甚至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如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硝酸甘油软膏等,储存温度过低可能引起基质分层,影响软膏的均匀性和药效。

:如云南白药、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鼻喷剂等,低温保存容易发生喷药不畅,药雾不均匀等,继而影响药效。

三伏天,让我们一起来养生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